大家好!

欢迎来到辽宁省荣军事迹展览馆,在这里,身为一名荣院人,请允许我代表辽宁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辽宁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是接收集中供养本省籍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一至四级残疾军人和担负全省残疾军人定期医疗、康复、休养的优抚事业单位。自建院以来,先后有上万名革命残疾军人在院学习、休养和生活过。

首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荣院的情况:

辽宁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雏形于1947年12月,在东北的柳河、临江等地成立了具有军队性质的荣军学校,接收医治在东北战场上丧失作战能力的东北民主联军指挥员和部分老年军人。1949年始建于安东市六道沟赛马场,院名为“辽东省荣军职业教养院”,在院休养的残废军人边治疗、边学习文化知识。1953年12月,在安东市五龙背镇,成立了辽东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1954年8月,辽西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铁岭荣院)与辽东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五龙背荣院)合并。1959年改为辽宁省荣誉军人休养院,接收特等、一等革命残废军人,国家给予终身供养。改革开放后,休养院先后更名为辽宁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辽宁省荣军医院。2007年,省编委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确定辽宁省荣军医院加挂辽宁省荣誉军人康复休养院牌子,负责接收符合集中入院供养条件的残疾军人集中供养,及辽宁省内城乡老复员军人定期来医院医疗康复休养。2023年我院转隶于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更名为辽宁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

历经60多年的发展历程,荣军医院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关怀下,坚持立足荣院、面向社会的办院宗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供养本省籍因战、因公、因病致残伤残军人,同时为社会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的综合性医院。这里背倚辽东名胜五龙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院内亭台楼阁、银杏古柏、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是天然的绿色氧吧,素有“北国江南”、“五龙神水”、“温泉之都”的美誉,十分适合休闲疗养。

今天我们的参观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青春碧血洒疆场

在荣院休养的革命残疾军人之中,有跟随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爬雪山、过草地,亲身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在坑日战争中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搏斗的老八路;有在解放战争中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战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导员;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同美帝国主义进行英勇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也有在和平年代为保卫祖国、建设国防而光荣负伤致残的年轻战士。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老荣军的故事。

1933年,青年农民曹致珊参加了延川红军游击队,他带领两名队员装成买烧饼的样子与一名国民党兵同坐在一家饭店吃饭,他们伺机而动卡主敌人脖子,夺下他的短枪,捆起敌人之后迅速撤离,刚出延水关镇就响起了枪声,曹致珊与两名队员胜利返营。从此,延川地区的人民武装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开展起来。曹致珊先后负伤五次,为二等残废。榆林解放后随部队赴内蒙古剿匪,1950年春随志愿军赴朝作战。

这位薛颜范同志家里几辈子都是穷人,父亲也是一辈子给地主扛活、讨饭,他出生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守寡把他拉扯大。1944年春,在山东魏家扬一次战斗中,最后只剩下机枪手薛颜范一个人,仍手持步枪在山头与鬼子周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7年夏,四平战斗中薛颜范所在的部队伤亡惨重。身为排长的薛颜范带领全连剩余的50名战士绕到敌后激战一夜歼敌一个营。1948年2月,四战四平战斗中,薛颜范率领全排战士,攻克了国民党军官团固守的万子会大院,俘敌680名,荣立两次大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五枷山战斗中,薛颜范曾率一个连战士冒着敌机疯狂的轰炸扫射,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全连只剩下11个人仍坚持守阵地。在上甘岭战役中,薛颜范担任副营长,主攻404高地,激战八昼夜,受到军部表扬。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8月薛颜范同志任丹东市民政局副局长。1970年4月任荣院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81年5月经省民政局批准任荣院顾问,享年89岁。

四级残疾军人刘泉深,在他的身边珍藏着一枚“勇敢奖章”。1948年冬季,解放鞍山战斗打响后,一天夜间刘泉深所在八连接受攻占四方台村北环城铁路战斗任务为解放鞍山扩大突破口。战斗打响后,部队迅速占领铁路,猖狂的敌人多次反扑,连队干部战士相继牺牲,当时身为指导员的刘泉深左臂中弹负伤,他指挥全连战到天明,为我军解放鞍山开辟了胜利的道路。上级授予“铁八连”光荣称号,刘泉深在这次战斗中立大功一次,荣获“勇敢奖章”一枚。

一级残疾军人任绍贤曾经同董存瑞一起参加过解放隆化战争。1950年夏季部队在江西剿匪,小分队搜寻到茨萍一个山沟里,老乡们控诉了一伙匪军抢衣夺粮的暴行,任绍贤想起了自己被敌人杀害的父母,不顾山高路险,带领战士向匪窝冲击,匪帮负隅顽抗,任绍贤不顾危险冲进窝棚,用枪口指向匪团长的胸膛,战斗结束后,小分队荣立集体大功一次,任绍贤立大功,受到上级表彰。

一级残疾军人周永田,立过两大功四小功。1948年底,他参加了平津战役。当时他担任机枪班班长,率领战士潜伏在冰冻的大地上狙击敌人,两天滴水未进,烧苞米充饥。1949年,周永田随部队南下挺进广西,途中他给战士背背包扛枪,负重七八十斤,同战友跑步急行军。几次摔倒在河中和稻田地里,每次他都一瘸一拐地继续前行。周永田同战友们从东北的辽河畔到广西的十万大山,徒步行军万余里,转战南北追穷寇,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功劳。

下面请看荣誉墙,这些荣誉军人他们是:因公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于永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因公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杜文学;在朝鲜战场上负伤的朝鲜族一级残疾军人朴明心,也是残疾军人魏德谦的爱人;在广东南彰岛战役中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周永田;在朝鲜下九洞战斗中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刘永刚;在朝鲜战场上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任绍贤;在部队因公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王彦学;因战负伤的五级残疾军人林焕明;在朝鲜开城战役中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林如茂;在朝鲜西房山战斗中负伤的五级残疾军人宋传宝;在海南岛兼高角战斗中负伤的朝鲜族一级残疾军人宋在祚;在湖南沙石战斗中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刘占山;以及刚才介绍过的战斗英雄薛颜范、刘泉深、曹致珊。这面荣誉墙能让我们铭记和怀念这些功臣。

第二部分——身残志坚、顽强拼搏、革命传统大发扬

继往开来不停步,身残志坚绘宏图。这些为革命事业流血负伤的革命残疾军人,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坐享清福,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巨大的困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在这些残疾军人当中优秀共产党员、一级残疾军人姜树友与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护理员黄圣凯是对模范夫妻。他们其中一位是身残志坚、却不忘初心的残疾军人,另一位是创造出护理史上奇迹的女护理员。

特等伤残军人刘勇在国防施工中负伤致残,他高位截瘫后又患有尿毒症,经常发烧。即使是这样,他从不悲观,他购置大量的书刊杂志,刻苦自修大学课程,还创作不少文学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1982年,他寄给民主柬埔寨驻华大使1000元人民币,以支援民主柬埔寨人民的正义斗争,大使给他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和民柬游击队的照片,高度评价了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他曾被共青团丹东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这些残疾军人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学习、努力锻炼,实现生活的部分自理能力。

袁经生同志1953年至1966年任我院首位院长。建院初期,他带领工休人员栽树、托坯、修建房舍、种水田、养猪养鸡、做豆腐等生产劳动,艰苦创业,勤俭办院,逐步改变了休养院的环境,如今庭院中那片郁郁葱葱的松柏,高大的银杏树就是在那个年代栽植的。每当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铺满院子的时候,职工、休养员以及来疗养的人们都会争先恐后的在这里拍照留念。

自创办伤残军人工娱活动以来,又把荣军电器厂车间作为教育阵地,伤残军人参加生产劳动谈何容易,他们当中有的腰部负伤、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有的高位截瘫,平时坐着都非常吃力;有的失去双手,洗漱吃饭都成问题;有的双目失明,走路都极为困难。他们在组装黄豆粒大小的螺丝时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样的劳动场面,这群居功不傲、身残志坚的强者,谁见了不潸然泪下。

特等伤残军人周永田同志是在解放战争中光荣负伤的战斗英雄,他高位截瘫,全身的2/3躯体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但他就凭着那1/3属于自己支配的躯体,也来到荣军电器厂工作。当他每做一个劳动动作,膀胱就向导尿管排一次尿,半个工作日下来后,他的裤子早已被尿水浸透了,但周永田同志却全然不顾,继续坚持劳动,精神感人至深。

他们生产的开关质量优、性能好、外形美、价格廉,从工厂劳动销售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开关远销全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厂家。

组织报告团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从长征到抗美援朝等不同时期的五名伤残军人组成的报告团。他们是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亲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杨光斗同志;1948年入伍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负伤致残的特等伤残军人魏德谦同志;在解放战争中失去右下肢,双目失明的特等伤残军人李万禄同志。还有两名是在国防施工中负伤致残的一等伤残军人郭连荣和王友生同志。报告团到省内各地巡回报告,先后到沈阳、抚顺、大连、鞍山、阜新、本溪、丹东等地做传统教育报告550余场,最多时一天连续做三场报告。

报告员魏德谦同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双腿,背部和四肢还残留着弹片(刚才的展览柜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从魏德谦身上取出的弹片),为了宣传革命传统,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乘火车、坐汽车、摇轮椅,随请随到。每场报告都是脱稿演讲,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做爱国主义教育。不知多少次,他讲得口干舌燥,都不肯喝一口水,为的是减少小便次数,有时他因病挂点滴,为了不让来访者失望,他便躺在床上带病讲传统,情景十分感人。每次报告结束都是大汗淋漓。从不叫苦的他一个人曾到过省内12个市,为学校、部队、机关、厂矿、教养所报告4000多场,听众达200余万人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我的身体虽然伤残了,但是伟大祖国的领土完整无缺,我能用我有限的生命和肢体,为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而战斗,是我最大的荣幸。”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荣院的宣传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除坚持做报告外,还利用现代影视技术把伤残军人的感人事迹制成电视片,丹东电视台帮忙录制了《他们还在战斗》《残阳如血》等电视纪录片,其中《残阳如血》专题片先后在省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特别是建立了840平方米的荣誉室以后,展示革命传统,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部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休养生活丰富多彩

青春热血献给党,党把温暖送心上。革命残疾军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各界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提高残疾军人的优抚待遇,使残疾军人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今天,在荣院康复休养的革命残疾军人,精神愉快,生活舒适幸福。

各级领导经常来院看望慰问荣军,了解荣军的实际问题,倾听荣军的意见建议和他们的战斗故事,为他们送来亲切的问候和丰富的慰问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关怀。每年医护人员还会定期为伤残军人体检,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并定期组织荣军外出参观旅游,让伤残军人感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建军节院医护人员都会精心编排节目与荣军共庆“八一”。年底为优秀伤残军人举办表奖大会,激励伤残军人等人自强不息,继续弘扬革命精神,和平年代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在我院休养的伤残军人现在分成两部分居住:一部分成家的伤残军人在院外居住,院里为成家的伤残军人解决了宽敞明亮的住房。另一部分是没有成家的伤残军人集中居住在休养楼中,每天有护理员24小时护理。在院居住的伤残军人的房间,统一装修、统一配备彩电、空调、电话、有线电视等设备,使他们生活在荣院里像在家一样。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退役后的优抚对象的身心健康。2006年,辽宁省民政厅下拨专项资金,在全省优抚对象中开展康复疗养活动。几年来,先后有大批残疾军人、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来院进行了康复疗养。院党委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专门成立了医疗护理、后勤保障队伍,对康复疗养人员开展健康检查、健康指导、健康讲座、温泉水疗等项服务,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食堂精心制定食谱,烹饪可口的饭菜,让来参加康复疗养的优抚对象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感受到来自于党和国家的关心与温暖。

在荣院一直流传着创造护理史上奇迹的女护理员黄圣凯的动人故事。1971年荣院接收了特等伤残军人程占一,他全身瘫痪,失去听觉、视觉及吃饭思维等全部功能,只能靠鼻食维持生命,当时护送的医生说,“他的生命最多只能活三年”,当时26岁的护理员黄圣凯接下了护理程占一的工作,他每天为程占一擦屎擦尿,定时翻身,搓背洗澡,在黄圣凯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程占一奇迹般地延续了20多年的生命。在卧床的这十九年中,全身没有压出一块褥疮,被医护专家成为护理工作上的奇迹。黄圣凯同志被授予丹东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20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先后有2000多名伤残军人在荣院生活和休养。这些共和国的功臣没有停顿下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坐享清福,而是不居功自傲,身残志更坚,以其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残体,继续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地奉献着一切,创造着可歌可泣的动人业绩。

在辽宁省荣军医院休养的革命伤残军人身上,无处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光辉胜利的民族情结,他们具有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一切的极致品质,这正是鼓舞人民的政治热情,提高群众社会主义道德觉悟,教育年轻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太需要他们了,先辈的鲜血不能白流,革命的传统不能失传,永远有责任宣传他们,使他们的业绩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发扬光大。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今天的光临,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让大家对残疾军人有更深的了解,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勇气和力量,给大家的人生带来思考和启迪。

谢谢大家!